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新闻

跟随他们,与四百年前的文字对话 ——记戏剧社成员《缪斯之火》观摩学习活动

发布时间:

2023

02/21

发布者:

      2月14日下午,我校戏剧社与皮影社的同学们在康乐汇剧场观摩了纪录片《缪斯之火》。经历了本次观摩学习,同学们受益匪浅。

      《缪斯之火》主要讲述了两个不知名的莎剧演员,为了寻找人们“恐惧”莎士比亚的原因,历时4年,跨越3大洲完成了100多个有关莎士比亚的访谈。他们的努力,使得走下神坛的莎士比亚无比鲜活生动,解构了莎士比亚戏剧的历史经纬、作品特色、文学价值及文化影响。

      观摩结束后,带队的张校长和李老师为同学们总结了这部纪录片的整体结构,鼓励同学们通过梳理纪录片中的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结论等各方面,更加具体地了解这部纪录片所讲述的内容。校长还为同学们简要介绍了莎士比亚所生活的历史背景,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和他的作品。同学们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共同探讨个人对莎士比亚的理解。

      本次活动以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让同学们了解了莎士比亚及其时代背景,鼓励同学们观摩莎士比亚的戏剧或尝试阅读原著,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拓宽知识面。希望更多的同学能够接触戏剧文化,接触这种极富魅力的艺术形式,体验到戏剧的乐趣。

撰稿 储梓恬 

摄影 李海荣 

审核 张威

 

 

 

 



附录:戏剧社学员观后感

 

缪斯之火观后感

 

      两个年轻的演员,为寻找人们恐惧莎士比亚的原因,跨越了许多国家,采访各类人对莎士比亚的看法。许多人都表示读不懂莎士比亚的作品,其中有年代久远,缺乏历史知识,语言不通等诸多原因。

      尽管如此,依然有那么一群人热情的追逐着莎士比亚。记得采访中有人说过,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一天的不同时候阅读,尽管客观的内容没有改变,但文字的意味随着光线的不同,温度的不同,似乎也有了改变。我想,也许这就是莎士比亚文字的魅力。它们散发着文学的独特香味,让人每一次品尝都赞不绝口。

      也是因为莎士比亚,两位主人公有机会接触了许多知名演员和导演。提到莎士比亚时,他们无不激动万分。这是他们对伟人的尊敬,更是对自己文化根源出现这样一位文学巨匠的自豪。这是他们文化自信的体现。如同我们中国,从最早的诗人屈原到现代作家刘慈欣,成千上万的文学大家因他们的作品而流芳百世,让现世的我们有底气,为我们的文化而骄傲。

      从这部纪录片中,我们还能看到不同人对莎士比亚剧本的许多二次创作。毕竟莎士比亚是四百多年前的作家,与现在的环境有许多不同。尽管剧本中几乎涵盖了所有年龄层的遭遇,让所有人都能有所共鸣,但不经过改变,很难适应当今的社会。因此,如何既能保留莎士比亚原有剧作的优点,又能融入现代的元素,便成了导演们最急需解决的问题。纪录片中两位主人公亲自去实地观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便很好得到了观众们的认可。比起那些只会堆砌华丽辞藻的剧本,这样真实,贴近生活的剧本才是符合大众口味的剧本。

七(5)班  储梓恬


缪斯之火观后感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两个研究莎翁戏剧的年轻人历时4年跨越3大洲,做100多个观点访谈后组成的纪录片。

      一提到莎士比亚,人们就会想到:复杂、难懂、稀奇古怪等词汇,但这是为什么呢?就如同片中说的,人们对于莎士比亚的第一印象就决定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许多著名的演员都曾谈到自己在中学、大学时期根本读不懂莎士比亚的作品,经常产生厌恶,烦躁等情绪。那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因为不了解历史、语言古老等问题,更是艰难。

    但尽管如此,当导演采访路人是否了解莎士比亚,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并且能说出他的代表作,这体现了莎士比亚激发了人们的热爱和对于祖国文化根脉的纪念。就像德里克·雅各比说的:“莎士比亚是特别的。”“当你沉静下来,认真地读莎士比亚的每一句词、每一句诗,读给自己听、读给路人听,感受莎剧每一句词的不同节奏,就会慢慢发现,它并不是那么艰难。”特别是当莎剧被搬上银幕,他的故事与历史首次在我们的生活中发生。当导演丹麦的城堡中观赏《哈姆雷特》,在场的观众无一不露出赞许和激动的表情,并且表示:“莎剧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变得简单易懂,很感谢”。

      最后引用伊恩·麦克莱恩的话:“当我作为一个演员,是我就是莎剧的讲述者,这是一个交混的结果。”也许我们一辈子也理解不了莎士比亚的初衷,但当我们停下手中的事,仔细的阅读,或是观看莎士比亚,尽可能的贴近它,每一次品味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七(3)班 赵施玥珊


缪斯之火观后感

      影片从一开始抛出了“人们为什么对莎士比亚的戏剧争议这么大”的问题,整个纪录片都在围绕着这个问题,找到不同的人,让他们解答。有的人对莎士比亚的戏剧嗤之以鼻,有的人则对莎士比亚的戏剧赞不绝口。究竟是什么让他们产生了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呢?

      要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可能还要从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所入手。

      莎士比亚的主要作品都处于十六世纪末期,十七世纪初期。十六世纪末,伊丽莎白一世上位,英国舰队大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属于不列颠的帝国时代即将到来。莎士比亚作为一个英国人这一时间段的作品含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和喜剧色彩。

      到十七世纪初期,伊丽莎白的统治接近尾声阶级矛盾,社会衰败的气象已经出现。莎士比亚对戏剧的刻画也逐渐转为现实。

      无论是悲剧与喜剧,莎士比亚都在极力地揭示丑恶的人性,描绘着世界现实的一面。有人喜欢这种现实主义,人文主义的描写,自然能也有人厌恶。再者就是因为时代久远,不了解历史背景的人很难会理解戏剧到底在讲什么。好比2423年的时候,后人们会对着我们如今诸如余华,莫言之类的作家的作品不是很理解。他们可能会不理解那些戴着红袖章的小兵是什么,他们要干什么。为什么这些人会吃不上东西……诸如此类的问题。可是我希望,我们中国人可以不像影片中的那些美国人一样。忘了自己的根,忘了自己的本。这可能也是我们要学习历史的一个原因吧。

      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像是中国的儒家经典一样,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在我心里影片一开始的问题,其实已经得到了解答。

 七(5)26 左梓鸣


《缪斯之火》观后感

 

    今天看了《缪斯之火》,其实在放映之前,我甚至不知道这部纪录片要说什么,看完之后对于莎士比亚和他的莎剧有了更深的了解,受益匪浅。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著名的戏剧家与作家,许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都是一名伟大的作家,“啊!莎士比亚让我头疼,他写的东西看不懂”。“莎士比亚让人恐惧,但为什么还有人争相模仿”,本部片子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二位小众演员之后在自己的漫长旅途中给出了答案。

      影片的视角非常独特,二位小众演员历时数年采访了许多人对莎士比亚的看法,他们中有路人,有著名的演员,还有莎士比亚环球剧场的继承人,他们对莎剧的看法各有不同,大部分都提到了他们在中学时期学莎士比亚文学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导致对莎士比亚有些抗拒。然而这些都无法抵御莎士比亚的魅力,影片中被采访者在描述自己对莎士比亚的热爱时,散发出的激情也让我对莎剧有了极大的好奇。

      莎剧确实难懂,今天的我可能无法理解莎剧的精髓,但我一定会去阅读莎剧,去慢慢的感悟莎剧。

      我觉得缪斯就是莎士比亚,缪斯之火就是莎士比亚之火,缪斯之火就是莎士比亚留给后世的作品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缪斯之火》观影结束,我的莎剧启蒙之旅也打开了。

 

--------七(5)温暖

 

缪斯之火观后感

     《缪斯之火》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两位年轻演员带着“莎士比亚很难,但如今我们为什么还要去谈论和学习他呢?”的问题跨越各个国家去采访当代人对莎士比亚的看法。从一百多次访谈中得到的结果是大家都听过他的名字与作品,例如悲剧《麦克白》《奥赛罗》,爱情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但是却不了解他相关作品的内容理解,所以导致许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复杂无聊难懂等,这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历史年代久远,还有无法理解的语言文字等问题所在。而另外一小部分人对莎士比亚十分喜爱并有所了解,当一些演员谈论到他时,都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其中德里克·雅各比说道:“莎士比亚很特别。”他的特别之处值得我们思考学习,首先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想,接着戏剧情节上生动丰富,然后是语言方面有独特的个性以及形象化,字里行间读起来有节奏韵律,也让读者有深入感受到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被他的戏剧有所打动。

      观看完这部纪录片后,也使我对莎士比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知。让我感受到莎剧可能对我来说不太能理解,但只要仔细欣赏品味,总能发现它其中的特点与乐趣所在。

 七(6)许嘉雯

 

《缪斯之火》观后感

     《缪斯之火》是一部关于人们对于莎士比亚的不同见解的纪录片。

     “莎士比亚太难了!”“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谈论他?为什么还有源源不断的人来学习他、扮演他?”带着这样的灵魂拷问,两位名不见经传的莎剧演员踏上了寻找答案之路。他们历时4年、跨越3大洲、完成100多个访谈,只为寻找莎士比亚在大家心目中的看法。

      提起莎士比亚的作品,大多数人对它都很排斥,但也有小部分人对莎剧充满着激情。在本纪录片中有一幕,两位主持人分别去采访大家对于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感受,莎士比亚无人不晓,可许多人坦率表明了自己经常会对他的作品感到厌烦。在采访中,有些人发现当你沉浸在莎剧中、感受每一句台词的节奏,会认为莎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我认为,反感莎剧的原因是不能透彻地理解它,由于我们历史背景不同、语言文化有差异,导致那些晦涩难懂的词语、跌宕起伏的情节成为品味莎剧的“绊脚石”。

      我十分佩服那些莎剧演员,他们“克服”心中对莎剧的恐惧,一遍遍地揣摩人物角色,删减那些令人厌烦的大段文字,将莎剧演绎给每一位热爱莎剧或反感莎剧的人。我记得,有一位路人看完“精简版”莎剧后,激动地面对镜头大喊:“我第一次看懂莎剧了!”也许像她一样因看懂莎剧而满面春风地走出剧场,就是对于每个莎剧演员最好的感谢了吧!

 

——七2班 宋籽言 8号

 

《缪斯之火》观后感

 

人物: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八零后演员(害怕莎士比亚),他们认为莎士比亚是偶像也是恶人,这样的矛盾让他们开启了这段探索之旅。

目的:探索为什么人们会这么怕莎士比亚,克服对莎士比亚的恐惧

方式:用四年时间自己出资采访,制作一部纪录片

 

第一部分 探索莎士比亚令人恐惧的原因

Q1(最大问题):为什么人们会这么怕莎士比亚(人们对莎士比亚的印象和对问题的回答)

A:1.无法理解,太难懂

2.语言方式陈旧

3.读着很累,枯燥

4.很特别

5.不必要不会看

6.欧洲青少年已不了解莎士比亚

7.无所适从,一窍不通

伊恩·麦克莱恩(在五十年间出演了莎剧所有主要角色的一位演员)

:阅读困难,难以理解其中的语句,老套,奇怪,要想演绎只能通过想象力串联起故事。

 

Q2:如何攻破莎剧这一挑战

A:伊万·麦克格雷格:看作普通剧作,演绎很难,在上学时也理解不了,甚至时至今日也无法完全理解。

 

Q3:当时的年轻人多这位著名剧作家有何看法?

A:1.不喜欢/喜欢但感到无聊

2.在上学时被迫读

3.具有高层次戏剧想象

4.无法看懂老旧语言,需要翻译和解释

5.让人不知所措

6.不理解为什么被人崇敬

(和两位演员观点一致)(第一次接触到莎剧的感觉就奠定了一生对莎士比亚的印象)

 

伦敦即将举行的莎剧受邀前往哈姆雷特的出生地丹麦赫尔辛格,他们随行了。

Q4:在哈姆雷特自己的下城堡上演这出戏,观众们有何反响?

A:演出者丹麦王子:自然演绎,通过演绎这么大的作品,会得到一段情感经历(着重强调简单易懂的表演方式)

观众们一开始很兴奋,观后很感动且思潮澎湃

 

朱迪·丹奇(莎剧主演):人对莎士比亚有所恐惧,是因为人们无法理解它的语言

她还认为莎剧是用极其具有艺术性的手法描绘了两人相爱,人们之间的恩怨情仇及身边的人和事。

人们会觉得怕是因为周围人都再说这很难,于是心里会怕自己不懂,无法理解,这取决于演员自己。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莎士比亚的部分台词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让人觉得无法理解且很充满艺术色彩,例如”那清白的睡眠,把忧虑的乱丝编织起来的睡眠。“

 

 

第二部分 莎剧独特的诗句韵律

莎剧有一种节奏,名叫五音步抑扬格

Q1:五音步抑扬格是什么意思?

A:国家剧院演员:难,隔行押韵,其中莎士比亚最为出名,节奏类似“嘀-噔-嘀-噔-嘀-噔-嘀-噔“

其他演员(著名):莎剧在真正结尾前不会有一个结局,整部剧情是连贯的。

伊恩·麦克莱恩:台词中的韵律是莎士比亚向演员暗示:他们该如何说出这句台词的节奏。

 

史蒂文·伯克夫:不要拘泥于还原伊丽莎白时代的历史,应当把莎剧改编成现代化模式,包括服装,语言等,人们自然就会看的懂了。(两位演员最喜爱的改编版莎剧是一部澳大利亚导演巴兹·鲁赫曼制作的现代版《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Q2:如何让莎剧变得现代化,而不是在上一堂历史课?(寻找导演巴兹·鲁赫曼)

A:主演这部电影的两位演员:美国人比英国人演起来更困难,且英国人演起来更流畅。

他们先去了波士顿,采访

罗德 布鲁姆(美国最著名的莎士比亚学者):莎士比亚所创造的上千个角色,没有一个重复。莎士比亚为我们所展现的那些人类的性格,特征和情感始于最早的时期

在去找丽塔·达夫女士的路上,他们偶遇了一位非常热爱莎士比亚剧作的学者艾德·柯尼力,他开了一个剧院,他认为应该将莎剧可视化,让学生更多看电影,而不是一味地让他们看枯燥的文字,自行理解。艾德·柯尼力因为热爱莎士比亚,并且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看到剧场版的莎剧,他开了一个剧院。(两位演员很感动,这也让他们信心倍增)

丽塔·达夫女士(美国首位黑人桂冠诗人):即使读者或观众不理解部分词句,但是他们都能明白剧情大概,只要一直继续,就能明白。

 

Q3:莎剧的魅力在哪里?

A:路人:因为美国人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根,有很多方面,例如这里曾经有很多文明,很多名族和语言,早在欧洲人来之前就有的。但人们也总认为自己是这片土地的伊始者,大家都一直在寻找自己的根,无论他们来自哪里。

 

再去洛杉矶,采访巴兹·鲁赫曼。

 

观后感

     不要让旁人对莎士比亚的观点影响自己的态度,应当通过查询不理解的词句,并坚持阅读下去来研读莎士比亚,用平常心看待伟大的作品。之后秉持着对莎士比亚作品的热爱,和不变的初心将莎剧可视化。如果是一名演员,要想演好莎剧,不必去模仿伊丽莎白时代的服装,语言等,而是应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跟随莎剧特有的台词左路,用现代化的方式演出自己心中的莎士比亚,让更多的欧洲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历史,了解莎士比亚,不再对他有所畏惧。

     本片的采访中也有很多年轻美国人不了解莎士比亚,甚至不知道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欧洲历史上非常伟大的作品,它是欧洲人的“根”,也体现了欧洲人的文学思想,所以将莎剧现代化,可视化对于欧洲人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让更多美国青年了解历史对于欧洲来说也是重中之重。

——七4班 赵心玥


  《缪斯的火》观后感

    在本部纪录片中,伊恩和他的朋友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人们为什么恐惧莎士比亚”去调查其他演员对于莎士比亚——这位前辈的的看法。

    他们依次到莎翁写过的作品中的地点去参观,想要从中找到莎士比亚笔下那些故事的细节。在途中,即使有许多人向他抱怨莎士比亚的作品他们看不懂,但最后他们无一例外都承认——莎士比亚是个伟大的剧作家,且其中一位导演说自己将莎士比亚的作品现代化,效果出奇的好。由此也能看出莎士比亚作品至今仍是值得人们去演绎的。 此时,又激发出伊恩他们的好奇心,去探索莎士比亚的作品。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出于莎士比亚的名言,后来成为西方的一句谚语。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有无数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演员的眼中,莎士比亚的话剧充满哲学。如“不能对杀人的凶手仁慈,否则就是赞同杀人。”这句话具有十分强烈的哲学性质,直到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莎士比亚的作品。

    莎士比亚的作品《亨利六世》中,讽刺了上层社会对平民的压榨,甚至他在这件作品中表达了对亨利六世的不满。当伊丽莎白一世看到这时,不满的对公爵说:“你知道吗,我就是亨利六世啊。”不过尽管如此,伊丽莎白一世也并没有惩罚莎士比亚。这也足以看出莎士比亚的才能。

    莎士比亚为后人留下了三十四件话剧,或许在今天,这个数量并不足以为奇。但是他的每一件作品却都富含人生哲理。无论你是谁,在哪,即使看过莎士比亚的作品,那也一定听说过他的四大悲剧和喜剧。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神奇的作家之一。

 

 ——七4班 赵心玥


《缪斯的火》观后感

    在本部纪录片中,伊恩和他的朋友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人们为什么恐惧莎士比亚”去调查其他演员对于莎士比亚——这位前辈的的看法。

    他们依次到莎翁写过的作品中的地点去参观,想要从中找到莎士比亚笔下那些故事的细节。在途中,即使有许多人向他抱怨莎士比亚的作品他们看不懂,但最后他们无一例外都承认——莎士比亚是个伟大的剧作家,且其中一位导演说自己将莎士比亚的作品现代化,效果出奇的好。由此也能看出莎士比亚作品至今仍是值得人们去演绎的。 此时,又激发出伊恩他们的好奇心,去探索莎士比亚的作品。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出于莎士比亚的名言,后来成为西方的一句谚语。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有无数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演员的眼中,莎士比亚的话剧充满哲学。如“不能对杀人的凶手仁慈,否则就是赞同杀人。”这句话具有十分强烈的哲学性质,直到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莎士比亚的作品。

    莎士比亚的作品《亨利六世》中,讽刺了上层社会对平民的压榨,甚至他在这件作品中表达了对亨利六世的不满。当伊丽莎白一世看到这时,不满的对公爵说:“你知道吗,我就是亨利六世啊。”不过尽管如此,伊丽莎白一世也并没有惩罚莎士比亚。这也足以看出莎士比亚的才能。

    莎士比亚为后人留下了三十四件话剧,或许在今天,这个数量并不足以为奇。但是他的每一件作品却都富含人生哲理。无论你是谁,在哪,即使看过莎士比亚的作品,那也一定听说过他的四大悲剧和喜剧。他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神奇的作家之一。

 ——七1班 乔丹


《MUSE OF FIRE》观后感

      第一次在剧场观看纪录片——《缪斯之火》,让我对“莎士比亚”的义感觉更加的深不可测。除非有人跟你细细品读,我也知道了自己的不理解是个普遍现象。

 

     《缪斯之火》讲述的是大丹和小吉两个因戏剧结缘的搭档,凭借着对莎翁的执念,用了四年的时间采访了许多人(后来知道都是些大咖)对于莎士比亚这个人和他的剧的认识和看法。手持拍摄,即兴访谈,混合了动画,不入流的导演和一群最棒的卡斯。

采访的结果大致有以下几点:

1、人们恐惧莎士比亚是因为他们根本读不懂莎剧。

2、人们读不懂是因为莎士比亚的时期离我们太久远,所以语言不通。

3、有些青年人根本就不知道莎士比亚,即使莎士比亚是这个地方的历史,

但还是有一些人会认为自己为什么要知道,知道他又有什么用等这一系列的问题。

4、有些在欧洲的学生主动学习莎士比亚,即使他们什么也看不懂,但是也好比那些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莎士比亚和学他有什么用的人要好,因为他们知道莎士比亚的历史是欧洲的“根”。

5、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有一个点毋庸置疑:就是剧中人物对于莎翁的狂热和真诚。

 

      泰晤士河畔,步过莎士比亚的环形剧场,漫步在伦敦西区的一个个剧场路旁,一边吐槽着莎翁的身世之谜,一边像模像样的翻看着图书馆里每一本和字典一样厚的莎剧译本。一知半解,但不影响着喜欢去看关于莎士比亚的舞台剧和电影。听师者们谈论着一个个经典角色,了解他们的时代和慢慢体会着这一切对于文学界和演艺界的深远影响。不必惧怕,试着去爱。在今后戏剧学习探索的路上,继续和莎翁及其作品们痛并快乐。

——七(2) 缪韵如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