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新闻

近“仁”做“君子” ——记康外第二期“子曰—少年说《论语》”读书访谈节目

发布时间:

2021

04/07

发布者:

      4月6日,康外实中书香校园系列活动“悦读三十分”之 “子曰—少年说《论语》” 第二期读书访谈节目如期开播,本次节目由八4中队的同学们主持。

      节目伊始,首席主持人傅雨宸同学用生动的语言和清澈的嗓音引出第一个话题:什么样的人配得上“君子”的称呼。她首先分析了《论语》的开篇第一段的意思,并举例解释君子的定义与性别无关,“君子”是对人的一种评价,指的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一种人。

      接着,刘睿阳同学向同学们分享了她对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理解,也就是“即使有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句抽象的话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她用形象又风趣的语言介绍了几种会发生在校园中的体验,如“不和同学炫耀自己的好成绩”等,贴近同学们生活的例子让大家感同身受,代入感极强。刘睿阳同学还道出许多历史上天才人物如梵高、伽罗瓦的事例,天价的拍卖数额和数学家的悲惨经历也让同学们开拓了眼界,丰富了知识。

      郭天鹏同学也分享了他对于“君子”的看法。他提出我们不能做“伪君子”而要做到宠辱不惊。因为虚荣、浮华、排场之类的东西都是外在世界加给自己的,称得上“君子”的人,无需在意浮于表面的标签。正因君子看重自己的内在素质,才会有孔子提出的通过由内而外表现出的美德来区分“君子”和“小人”。此外,他还提到我们每个人都应通过快乐的学习过程修炼内在素养的机会和提升自我。

      两位同学分享结束后,傅雨宸带同学们复习了《论语》的开篇第一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同时她还总结了孔子在《论语》开篇给后世的教导,即热爱学习,乐于和朋友切磋,荣辱不惊,相信未来。接着,她向同学们介绍了《论语》中频繁出现的一个字,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仁”。

     《论语》中不下百次提到“仁”这个字,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种不同角度描述了“仁”却没有对“仁”给出一个明确定义。当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时,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就两个字: “爱人。”这就是《孟子》中“仁者爱人”的出处。任真同学除讲述孔子及其弟子关于“仁”的讨论,还分享了“赤心国”的童话故事,引起了同学们对“仁”的深思。

      傅雨宸同学回味了任真讲的故事,觉得赤心国最大的特点是每个人能彼此心意相通。戚宇暄同学补充了她对故事的看法,她认为赤心国中的人能够感同身受就是“爱”的体现,是“仁”的基础,“对人有爱心”的前提,并还分析了“仁”的反面——“麻木”。麻木不仁形容的就是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漠不关心的人。虽然人们没有“赤心”这个器官,但可以培养“同理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戚宇暄希望大家不仅要保持富有同理心的状态,还要通过学习、培养使它更加敏锐和博大,要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最后,刘致丞同学告诉大家,我们要有高尚的灵魂,在用行动践行“仁”的过程中,看上去得益的是别人,其实更是我们自己。无需去想如何努力做到。我们通过学习“仁”,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敏锐、博大,越来越善于理解他人的世界,越来越多地体会到和他人的心灵相通。由此,我们可以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人生价值。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虽然“仁”很难完美地做到,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向“仁”这个目标靠拢接近。

      康外第三期“子曰—少年说《论语》”读书访谈节目将由六5中队主持,他们将和大家分享从《论语》中学到的 “所有学习,要从认识自己开始” 等道理,敬请期待!

通讯员:八4中队 戚宇暄

摄影:八3中队 金阳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