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新闻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记康外实中七年级语文诗歌教学研讨

发布时间:

2024

05/30

发布者:

      2024年5月23日下午,全区七年级老师们济济一堂,参加了由区教研员引领的语文教研活动。教学主题是围绕杜甫《望岳》进行初中阶段诗歌教学的研讨。

      课堂上,艾迪老师和学生一起由字词的揣摩到画面的描绘,再到景物特点的把握,循循善诱让我们看到了一堂真实的、有生成的、学生有收获的语文课。艾老师以讨论主要问题为切入口:(1)诗人提出了“岱宗如何”的问题,诗歌中诗人是怎么回答这一问题的,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2)结合尾联,联系其他诗句,体会作者心志。启发学生从“字面理解”到“结合注释理解”直至学生能够关联全诗说理由。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望”的角度思考,由景物特点及关联思考,随着语言文字的深入,学生思维容量越来越大,回答的整体性也越来越强。课外补充材料的甄选与运用,探究影响诗人心志的因素,也是这节诗歌教学课的一抹亮色,使学生对诗歌与诗人的理解向思维更深处拓展。问题设置环环相扣,课堂张弛有度,学生热情参与,让诗歌教学既有浓郁的语文味又有历史的厚重感。

      研讨课结束后,艾迪老师也阐述备课过程中主要问题经历的几次变更及其背后的原因。为了让学生能够在理解景物特点和诗人心志之后,对“诗可以兴”的特点有所了解,艾老师不仅舍得放时间,让学生充分理解诗句,而且努力用结构化的课堂提问或课堂任务来实现学生阅读的流畅性和深刻性。带领学生从画面感受情感,通过对诗歌的字词的精准品读,去感受那份兴发和感动。

      同备课组的徐老师在进行交流时,介绍了七年级组老师们从整体诗歌教学角度进行构思,从宏观角度对初中阶段的诗歌教学进行整合。正如徐老师所言,诗歌教学一定要重视诗歌的意蕴,并且要成为诗歌教学的长线任务——以诗人、题材、体裁为分类标准归纳,进而深入了解诗歌、作者背后的文化传承。比如杜甫《望岳》、《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等,把这些诗歌放在一起,学生就可以认识一个较为立体、有血有肉的杜甫形象,以及诗人背后的历史、文化的发展。

      参与研讨的老师们也纷纷谈及这堂课的感受,由这堂课的感悟联系到自己古诗教学的困惑等等。最后教研员毕老师进行总结发言,他首先感动于孩子的表达欲望,若课堂教学能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生成感动的力量,这就是一堂有魅力的语文课。另外这堂课是一堂诗歌教学研讨课。破解学生浅表化阅读就一定要深入文本深入字词,通过像今天这样一节课,通过建立阅读路径后,就能够事半功倍。老师通过日常教学在课堂上通过一些方法,让学生进行感悟式学习,回到历史现场,读出字词背后的丰富的意蕴,逐步形成阅读诗歌的意识。

      诗歌产生于诗人的感动,诗歌也传递着感动。这次诗歌教学的研讨活动虽然结束了,但相信这节课会让更多的老师们进行思考:如何有效推进诗歌教学。相信这必将对今后的诗歌教学和学生的诗词学习有所助益,使学生对诗歌由表层的标签式印象逐步到理解式深入表达,主动参与语文课堂,感受语言魅力!

 

撰稿:罗佳莉

摄影:孙旭辉

责编:余颖浈

审核:张  威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