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6/13
发布者: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教育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康外实中紧跟国家发展的步伐,近日邀请到华师大上海野生动植物鉴定中心主任、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唐思贤教授开展《长江口湿地及鸟类迁徙大揭秘》生态文明科普讲座。
讲座伊始,主持人生物教师余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到唐教授来自生物界享誉全国的百年标本世家,曾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动物研究作出巨大贡献的唐家。唐思贤老师就着这个话题谈及家族的渊源与传承,以及个人成长与发展,以及在大学当导师的经历。唐老师强调,要做一个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希望同学们在大自然的课堂中实践,明确自我未来的方向。
唐教授的讲座内容涉及生物、地理、历史、信息技术等多专业,而且专业术语很多,但是唐教授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具象化地解释了相关概念和原理,让师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唐老师谈及崇明东滩湿地,用多个不同年份的卫星照片展现出崇明东滩的独特地形以及岛屿扩张、演变。四季水位变化、宽广的滩涂、丰富的底栖生物,造就了候鸟迁徙路径上的圣地。候鸟的类型、候鸟的迁徙路径、研究鸟类迁徙的方法,一个个有趣的例子激发了同学们深入了解的兴趣。“H5N1禽流感首次被记录和报道在罗马尼亚,当时,我们就推测2-3年这个病毒就会传播到中国。果不其然……”这一论述极大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与兴趣,唐教师用世界鸟类迁徙原理解释了其原理,他指出看似与人类无关的鸟类迁徙活动,但在疫病防控上具有很大的意义,激励同学们能够有广阔的想象力将学习和研究造福于自身生活和人类发展。“我们如何观察鸟类迁徙?从一开始的足旗到如今的卫星跟踪技术,科学研究已不再是单一学科的行为。”唐教授鼓励同学们在自己的兴趣领域深度钻研,构建一个合作团队,开展一个项目的研究。“鸟类的迁徙是一个消耗非常大的生理活动,会减重50%以上,相当于一个肌肉男,变饥饿难民”配上一只神气活现的美鸟变成骨瘦如柴的秃毛鸟,风趣的话语和极具冲击感的图片,让听众们笑声连连。
讲座最后,唐思贤教授分享了一个“诱鸟捕鸟专家”从违法到成为鸟类保护研究的世界知名专技大咖的故事,告诉同学们用好自己的天赋与兴趣,从事有意义的工作,人生会大不同。由于时间的限制,师生们表示大感遗憾和不过瘾。互动环节中“唐教授,您说要保护野生动物,那么流浪猫是否该投喂和保护呢?”“唐老师,我很爱摄影,我该用怎样的设备和视角去拍摄鸟类照片呢?”“鸟类的研究都在哪些民用领域做出了贡献?”……同学们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唐教授也一一解答,即便延时了许久,同学们依旧热情不减。
这场讲座不仅为康外学子带来了宝贵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它展示了好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点燃学生心中的学习热情和思维活力。这便是大师的魅力,便是教育者的追求。
撰稿:余颖浈
摄影:七5刘熙
审核: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