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2/25
发布者:为提升教师的阅读教学能力,推动五育融合视域下全科阅读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开展,聚焦于名著与科普阅读的教师培训系列活动在分阶段在康外实中阶梯教室成功举行。此次系列培训活动特别邀请了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李东东老师以及科研科普领域的专家何鑫博士,教师们积极参与,共同探索五育融合下的全科阅读教学的多元方法与策略。
做为阅读素养提升的实践部分,11月上师大影视传媒学院陈劲松教授在观摩我校学生戏剧作品展演后,为全体教师的戏剧欣赏开设了《戏剧欣赏三题》的讲座。从本市校长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校级干部培训说起,校长们沉浸式学习和体验,通过表演经典剧目《上海屋檐下》,感受戏剧给人的文本理解和深度思考。随后陈教师通过大量的事例指导老师学会欣赏戏剧的视角,理解戏剧的魅力。
12月上旬,李东东老师以《红楼梦》《水浒传》等名著为例,深入剖析了名著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独特的阅读技巧。李老师详细阐述了《红楼梦》中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的写作手法,通过贾探春与蕉下客、晴雯与扇子等情节的分析,展示了名著文本中细腻的纹理与深刻的细节。他指出,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看似细微却蕴含深意的线索,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能力。同时,以林黛玉的居室描写及她的言行举止为例,强调了人物与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性格、展现人物生活方面的关键作用,让学生学会从细节中洞察人物内心世界,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12月中旬何鑫博士则以 “博物致知 自然无限 —— 科普类作品阅读写作” 为主题,分享了科普阅读的经验与方法。何博士结合自身科研经历,生动讲述了科普作品如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他详细介绍了 “三重阅读法”,强调在第一重阅读时,学生要学会借助序言、后记和目录快速把握作品概览,如同获取探索科学世界的地图。第二重通读能让学生对内容和情节有整体认知,建立初步的科学知识体系。而第三重精读重点章节,则有助于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和思想内涵。何博士还提及科普作品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多维度作用,如记录自然之美以培养学生观察力,普及科学知识助力科学思维形成,以及增强生态保护意识等。
在互动交流环节,教师们就如何将名著阅读与科普阅读融入不同学科教学展开了热烈讨论。语文教师分享了如何引导学生从名著阅读中汲取写作素材、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如何将科普作品阅读与语文读写训练相结合,培养学生准确表达科学内容的能力。科学教师则探讨了如何利用名著中的科学元素,如《西游记》中的奇幻生物与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同时借助科普作品如《昆虫记》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此次培训得到了教师们的高度评价和积极反馈。老师们表示:“李东东老师对名著的解读让我大开眼界,以前在教授名著时只注重情节,现在才明白细节背后的深意对学生理解作品文化内涵的重要性。迫不及待想把这些方法运用到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略名著的魅力。” 老师们也感慨道:“何鑫博士的科普阅读分享让人对科普教学有了全新的思路。‘三重阅读法’简单实用,相信这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普作品,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 此次培训打破了学科界限,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一系列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全科阅读教师培训活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与交流平台。通过李东东老师和何鑫博士的专业指导,以及教师们的深入研讨,大家对名著与科普阅读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收获了丰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参与培训的教师们纷纷表示,将积极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名著与科普作品的阅读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升综合素养,为教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助力学生在多元阅读中茁壮成长。
撰稿:李海荣
摄影:孙旭辉
责编:余颖浈
审核:张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