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新闻

艺润心光承真善,美育风华启新程 ——康外实中艺术教育赋能学生多元成长纪实

发布时间:

2025

03/31

发布者:

      新一届徐汇区“光启区长奖”已揭晓,祝贺上海市康健外国语实验中学七年级学生杨梓嬛荣获“光启区长奖提名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杨梓嬛个人努力的嘉奖,更是学校“以艺润心、以美育人”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学校通过多元视角的艺术教育探索,为学生搭建了绽放光彩的舞台。

一、在热爱中蜕变,于琴音里成长

    “得知获奖的那一刻,我的心情特别激动,指尖仿佛还在模拟琴弦的颤动。”杨梓嬛回忆起自己得知获奖时的场景,眼中闪烁着光芒。七岁半才接触古筝的她,曾因起步晚而倍感压力,但她从未放弃,用对于古筝的热爱,淬炼出独特的艺术光芒。回忆自己的学琴时光,她说:“在我学习的不同阶段,我遇到了很多老师,她们的教学方法各有千秋,但她们共同的特点是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这一点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明白了热爱音乐、用心感受音乐、用情感演奏音乐,才能演绎好每一首曲目。”一次又一次地练习也让她真正理解了原来热爱不是虚无的口号,而是能穿透岁月的力量。除了苦练演奏技法,她还主动研习每首曲目的文化背景:《高山流水》不只是指法练习,更是与伯牙子期跨越千年的知音共鸣;《战台风》不仅是技巧挑战,更是劳动人民抗击自然灾害的精神图腾。谈到如何平衡学业和艺术特长,杨梓嬛表示并未感到两者之间的冲突,更没有因此感到困扰。她特别提到:“在康外实中这个大家庭中,我身边有许多优秀的同学,学校为我们搭建各类艺术平台,民乐社、艺术节、校庆演出等活动让我收获了友谊与成长。”今年五月学校还将举办科技节,提到目前热门的AI技术,杨梓嬛表示自己对于原创改编很感兴趣,未来,她希望借助AI技术将流行旋律融入古筝曲谱,用年轻人的方式,让世界感受古老民乐之美。

二、循天性伴成长,守初心待芳华

    “作为父母,我们最骄傲的不是奖项,而是孩子眼里始终不灭的光。”杨梓嬛的妈妈坦言,女儿的成长历程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热爱”的力量。她回忆道:“最初,杨梓嬛尝试过钢琴、绘画等多个兴趣班,但总提不起兴致。直到偶然听到古筝曲《渔舟唱晚》,她主动提出想学。当时她已七岁多,起步不算早,但我们决定把选择权交给她。”学习过程中,杨梓嬛也曾因技法复杂而沮丧,但家长从未责备,而是陪她分析难点,鼓励她‘把大目标拆解成小任务。一次次克服困难的过程,是孩子自信心建立的过程,也是孩子对于家长信任加深的过程。一旦孩子理解了热爱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上的倾向,更是一种行动上的指南。

进入初中后,原本担心学业压力会让孩子的艺术之路受阻,但令家长欣慰的是,学校提供了多元的艺术教育,各类艺术社团、各种校园活动、艺术名家进校园等等,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在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她的艺术素养,也让艺术回归本质——不是攀比技术,而是滋养心灵。

三、3C课程筑基,解锁艺术密码

    “艺术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从‘被动模仿’走向‘主动创造’。”学校音乐备课组组长章荻璐老师介绍,康外实中依托自我完善(character building)、社会认知(communication)、探索自然(creativity)为基本内容的”3C”课程,构建了立体化艺术课程体系,将艺术教育从兴趣培养升华为品格塑造。以舞蹈课程为例,原本是社团学生的“特长专属”,现在成为了七年级学生的“全员必修”。七年级舞蹈必修课的设置,打破了“舞蹈属于少数人”的固有观念。课程摒弃刻板的基本功训练,转而通过“校园生活速写”项目激发创意:学生们用定格动作还原课间操场景,以波浪舞步演绎放学人潮。

学校爱唱歌的孩子们组成了Sing乐阁合唱团,日常排练的音乐教室里,悬挂着“听见他人,方能唱响自己”的标语。这支队伍里有不少零基础的孩子,但却每年都能在徐汇区学生合唱节中斩获奖项,秘诀正藏在日常排练的每一个细节中。排练时,高音声部需在低音声部的持续音中找准自己的涟漪式旋律,社长骆韫旋设计“分贝监测挑战”,用手机软件实时检测各声部音量均衡度。高声部的高若萱感慨:“以前觉得唱得响亮才能被听见,现在明白了和谐的旋律要掌握平衡之道,不仅要自己唱得好,更要学会适时收敛。”合唱社团里学到的不只是五线谱,更是教会学生怎样在保持自我音色的同时,让他人的声音在自己的声音里找到恰当的位置。如今,这份合作智慧已渗透到学习小组、体育运动乃至家庭关系中,这也印证着艺术教育对品格的塑造力量。 

四、活动亦课堂,实践育新人

    “真正的成长,更多地发生在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学校团委书记尤瑞老师如是说。通过策划多元艺术活动,康外实中借助各类舞台,将艺术活动转化为育人阵地。除了音乐与舞蹈,戏剧育人也是康外实中的特色,学校一方面通过设置“阅读”“戏剧”等校本课程开展普及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戏剧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整合课内外、校内外课程资源,开设相关拓展课程和社团(中文戏剧社、英文戏剧社、动漫戏剧社和皮影戏剧社)。在富有层次、多点开花的戏剧课程实施过程中,戏剧教育已经根植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康外学子们也表现出对戏剧的极大热情,取得了诸多荣誉,诸如中文戏剧社的作品《看见》荣获第三届上海市校园戏剧节初中组优秀剧目奖等。

校园艺术节更是设置八大赛道,涵盖传统与前沿领域,让学生们有更多选择,在活动中激发潜能、锤炼品格。在这场没有失败者的艺术盛会中,获奖证书只是附加品,真正的奖品是创作日志里密密麻麻的修改批注、被掌声治愈的舞台恐惧症,以及那些在竞争中悄然生长的友谊。正如评委校艺术总指导张昌涛老师所言:“我们评选的不是完美作品,而是看见每个作品背后突破自我的勇气刻度。”

五、艺术润泽生命,美韵抚育心灵

    “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节拍。”康外实中常务副校长赵蕾在艺术节闭幕式上的致辞,道出了康外实中艺术教育的深层追求。通过民乐与西乐共奏、舞蹈与书画交融,学校构建了“无边界”艺术生态。舞蹈房里,学生用身体探索空间;合唱教室中,和声训练升华团队精神……赵蕾校长表示:“我们期待学生未来不仅是舞台上的表演者,更是生活中的艺术家。”

      艺术教育在康健外国语实验中学早已超越技能的传授,成为塑造人格、启迪智慧的载体。当文化自信在民乐中生根,当合作精神在和声里萌芽,当创新思维在跨界项目中迸发,学校用实践印证了真正的教育,是让每个生命都能奏响属于自己的华彩乐章。

撰稿:尤  瑞
责编:余颖浈

审核:叶  青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