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动态 > 校园新闻

以“全员导师制”为纽带,共筑真实有温度的教育 ——记康外实中家庭教育指导专题讲座

发布时间:

2025

04/29

发布者:

      4月18日,我校特邀上海市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小文老师,为全体教师带来了一场题为《有效协同,有赖于“看见”》的专题讲座。本次培训聚焦“全员导师制”下的家庭教育指导,旨在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当代中学生的成长需求,探索家校共育的新路径,让教育回归真实与温度。 

从“家访争议”看家校共育的痛点与突破

      讲座伊始,陈小文老师以近期热议的“取消家访”话题切入,通过家长留言、调查数据等真实案例,揭示了传统家校沟通中存在的矛盾:形式化家访让家长感到隐私被侵扰,而教师则困惑于“情感连接为何不被接受”。陈老师指出:“教育的核心是‘人’,家校协同的关键在于‘为何访’而非‘是否访’。”他建议教师灵活运用家长沙龙、线上沟通、个性化接待等形式,真正关注家庭的实际需求,避免“一刀切”的僵化模式。

家庭教育指导: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陈老师强调,家庭教育是“道德品质、生活习惯、文化修养等全方位的培育”,而学校教育的责任是为家长提供科学指导。他提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赢得家长信任的基础。只有课堂扎实、学生认可,家长才会愿意配合家校共育。”现场,陈老师分享了多伦多教师的评语案例——一段细致描述学生习惯与品格的文字,让教师们深刻体会到“看见具体的孩子”远比分数更重要。

以学生为核心:打破标签,给予温暖的“看见”

    “当孩子崩溃时,作业本上的一个批改符号、一句评语,都可能成为他们被‘看见’的契机。”陈老师通过武汉初中生跳楼等悲剧案例,提醒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贴标签。他建议:“面对问题,教师应先描述现象而非评判,引导家长共同聚焦解决方案。”此外,教师需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例如单亲家庭孩子的敏感、青春期学生的社交焦虑等,用“挡风玻璃视角”关注他们的成长而非缺陷。

全员导师制:让每个教师成为家庭教育指导者

      陈老师指出,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教师均可从不同角度参与家庭教育指导。他推荐教师善用家长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等渠道,通过“小团体沙龙”“特定人群座谈”等形式,解决家长的共性与个性问题。陈老师以天文馆活动为例,鼓励教师用自身对学习的热爱感染学生:“当教师点燃孩子的兴趣,家长自然会感受到教育的价值。”

      本次讲座为教师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启示。张威校长在总结中表示:“全员导师制的意义,是让每位教师都能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我们将继续探索家校协同的创新形式,让教育真正走进家庭、贴近心灵。”参与培训的教师们纷纷表示,将重新审视家校沟通的方式,以更开放的心态“看见”学生与家长的真实需求,让教育在理解与信任中生根发芽。 

撰稿:季海凤

摄影:孙旭辉

 



- THE END-